中国式教育:还有多少孩子要以爱之名受伤?

2017-11-14 09:40:20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式教育
我要分享

  豫章书院事件:以“爱”的名义?

  关小黑屋、罚戒尺、打“龙鞭”……连日来,关于“豫章书院”暴力虐待学生的报道持续发酵。事件源起于一名叫“温柔”的知乎网友,其发帖《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指控豫章书院以囚禁、体罚、暴力制服、重体力劳动等手段虐待学生——小拇指粗的钢筋、手机厚的竹板都成了施暴工具,“抡起来打”手心、“摁在地上抽”屁股、跪孔子像……甚至被性骚扰。

  不敢相信,这些平日里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刑罚手段竟然发生在一个学校。于是,笔者想深入了解该事件。在检索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段视频,视频发布者叫“海风教育”,内容是对事件爆料者“温柔”、当事人程昊(化名)及程昊母亲的面访。

  在海风教育发布的这段视频中,程昊讲述了自己在豫章书院的非人遭遇,称自己一度喝洗衣液自杀,“死了算了”;出来后,程昊直言跟父母之间“有隔阂”,所以脱离父母居住——他说:“家再也不像以前的家了。”而对于为何送孩子去这种地方的疑问,程昊的母亲也坦言是为了“戒网瘾”,但她也没想到却遭受了这么多的磨难,她反思道:“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

  那么,海风教育为什么要去广州和大连与该事件的爆料者、当事人及他的母亲沟通呢?笔者带着疑问联系到了海风教育的工作人员。据了解,海风教育是一个中小学一对一在线辅导平台,其工作人员表示,海风教育希望通过当事人与其家长的发声可以引起家长们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父母以“爱”和“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到最后反而是害了孩子呢?

  梁启超育儿法:因材施教,更重品行

  父母与子女,是这世界上最难以割断的关系,父母对孩子,更没有不好的初心。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有太多的父母拼命挣钱,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但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两点:一、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二、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恰当的教育方法比高昂的社会教育更重要。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可为表率,他对子女的教育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誉。首先,梁启超和孩子们做朋友,而非以家长威严的高姿态去要求孩子。在书信中,梁启超称呼女儿思顺为“大宝贝思顺”,戏称女儿思懿为“司马懿”,最小的儿子思礼小名叫“老Baby”,而梁启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其次,梁启超从不强求子女的成绩,但是十分在意他们的品行。他曾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梁启超认为孩子学到知识、内心快乐比成绩更重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梁启超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兴趣,并提倡趣味教育。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梁启超十分注重孩子们的个性,也很尊重他们的自愿,用心细致地发现和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感兴趣,那么,你会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霞飞虹,如新荷吐绿……”

  家长与孩子:彼此尊重,一起成长

  对孩子来讲,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海风教育发布的视频中,程昊的母亲在愧疚中感慨:“家长不成长,给孩子带去了太多的灾难”;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天分,也总会有绽放的时候”。对于程昊一家人来说,这个悲剧已经发生,母亲曾经以“爱”和“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将“网瘾少年”程昊送到豫章书院接受教育,而且半年就得交三万块钱的学费,如今呢,母亲再多的反思似乎也抹不掉程昊心理的阴影,也挽救不了家庭的悲剧。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也正如海风教育的工作人员所言:“家长将糊里糊涂的‘爱’和自以为是的‘好’施加在孩子身上,就等于在害他们。”

  每个所谓的“问题少年”背后,都是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责。在2017年的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了“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这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而如今竟然还有家长以“网瘾少年”之名将孩子扔到传言中的教育组织“戒网瘾”——他们排斥互联网,不是在教孩子排斥这个时代吗?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龙应台如是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与海风教育工作人员交流时对方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来到人间的天使,之所以有一些被贴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是因为他们身后是“问题家长”和“问题教育”,所以,我们希望勿以上帝之名行撒旦之事。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