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2019-08-19 17:33:14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前几天,有报道称吉林榆树某医院医生推诿外伤患儿救治,导致#2岁娃被撞就诊7小时无人管#的新闻瞬间冲上热搜。

  随着事件的曝光,这件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大多数网友也都在指责谩骂该医生无医德。

  且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给予两名涉事医生辞退处理。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但随后,事情又出现了反转版本:小孩是被车所撞,伤势轻微,达不到住院指征。家属为了向对方多要点赔偿,于是在医院强烈要求住院。

  这样的"医患关系”无疑是病态的。因曝光视频导致整个事态瞬间升级,弱势的医院又不惜毁掉医生的前途来安抚大众情绪,避而远之。舆论总是一霎而过,然而对于被辞退的医生,以及被大众推到风口浪尖的家长来说,当下的生活秩序是的的确确被打乱了。

  每次看到关于孩子生病与医院产生矛盾的报道,总是觉得两面扎心——

  一是心疼孩子的病情和父母就诊的不易;

  二是对医护人员,特别是儿科医护人员的职业状态表示一丝无奈。

  01 父母,带孩子看病如炼狱

  当父母以后,内心都会变得柔软敏感。孩子一生病就紧张,发烧时更是忐忑不安。去医院吧,心仪的那位医生预约却已排到了下周;看急诊,又怕医生资历太浅;

  还有面对医生开出的各种检查项目,总是有点质疑,真的要动不动就抽血、拍片吗?带孩子看病,真是一个让父母糟心的历程。

  1、让父母修炼人性的排队候诊

  孩子生病,最焦虑的无疑就是父母。当我们心急如焚赶到医院、抢好车位、跑进门诊,以为终于能让孩子看上病了,结果往往看到的,却是如下场面: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这哪是看病,简直就是“看人”。

  好容易冲破人群努力朝着护士小姐姐吼道:“给我排个号~~”,结果一看等候时间: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真是分分钟让家长石化在原地。

  于是有朋友建议:要不回去睡一觉再来?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当然,更多的还是为了孩子健康,坚挺在候诊大军中的父母,他们终于为孩子看上了病: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所以请不要和带娃的父母谈什么人生理想——

  “没有经历过带娃看病排长队的爸妈,不足以谈人生!”

  2、让父母修炼玻璃心的辅助检查

  除了排队,各种辅助检查也是让父母崩溃的过程。

  尤其是在一些脑膜炎、轮状病毒、流感等疾病盛行的月份,抽血、拍片、大小便化验等检查项目经常让父母在医院内四处奔波。

  前几天闺蜜忽然电话我,让我去趟儿科病房。我到了病房才知道,她4岁多的儿子反复高烧3天不退,住进了医院。

  因为夏季正值脑膜炎的高发季,为排除脑膜炎,医生建议为孩子做个“腰穿”(即从脊髓处抽取积液后进行化验)。

  因为孩子太小,需要三个大人帮忙死死摁住孩子,固定成侧躺弯曲的姿态。因此闺蜜叫我来帮把手压住孩子。

  但别看孩子才4岁多,力气是真不小,突入其来的摁压,让他吓得嚎啕大哭死命挣扎,同时大喊着:“我不要!妈妈我不要!”。

  就这样尝试了两次都没成功,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些大汗淋漓,医生也露出无奈的情绪。

  可能是出于耽误大家时间的尴尬,闺蜜忽然满脸怒容,朝着哭闹的孩子大喝一声:“你能不能不要动配合一下!!你这样妈妈也很累!!”

  孩子明显被吓到了,尽管依然在哭泣,但总算是半配合的躺了下来。我们也趁机摁住孩子的头和手脚,开始第三次尝试。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图源@视觉中国

  当医生拿着肉眼可见针眼、6厘米长的针头扎进闺蜜儿子脊柱的瞬间,我明显感受到孩子身体猛的一缩,而闺蜜的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

  等孩子最终从我们的手里解放出来,他的头发和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浸湿,满脸泪水,嗓子也几乎哭哑了,只会呢喃的对着妈妈说:“妈妈,痛痛,好痛”。

  闺蜜终于按奈不住,抱起孩子就哭。原来在这之前,她已经独自抱着30多斤的孩子辗转了CT室、B超室等科室,做了大大小小好几项检查,等最后办完住院手续到了病房,她的体力和精神都已经在透支边缘。

  而在这5个多小时的检查过程中,她还要背着巨大的妈咪包,不时要给孩子喂喂水、换个汗巾、安抚孩子情绪等。

  带孩子看病,真的是一种炼狱的修行,难怪之前有人说——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应该有一个医生朋友,可以帮忙免去很多看病住院的辛苦。

  但又有几个人知道,医生有时候,其实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

  02 儿科医生,给孩子看病是一场修行

  医学生里一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而在医生内部,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段子: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在许多人眼里,医生一直都是高收入的代表,但其实现在许多医院最大的痛,就是没人愿意当儿科医生。

  根据《中国儿科现状白皮书》显示:2003~2018十五年中,儿科医生仅增加五千人。

  因为缺人,许多儿科医生的工作时间甚至长达16h/天。

  而比这更揪心的,是医院患儿和家庭之间的两难。

  1、这位家长,我们好像才见过?

  虽然看病如此的艰难耗时,但依然抵挡不住许多家长三天两头跑医院的“热情”。

  孩子生病,家长心急如焚,只要一个咳嗽流鼻涕、发烧就到医院,甚至一天两三次出现在门诊。

  有的儿科医生好容易看完一天的一、两百个门诊,刚脱下口罩又被家长堵在了诊室门口求加号,抬头一看:“纳尼~~这位家长,我们好像上午才见过!!!”

  其实,感冒发烧的孩子大多是病毒感染,而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家长真的没有必要带着孩子三番五次跑医院,其实增加了孩子感染的风险,反而容易导致病情的突变或者加重。

  2、这位孩子,你长得好像我女儿?

  前段时间,一位医生朋友发了个朋友圈: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正在急诊外科给患者缝合的他,听到诊室外面有个孩子的哭声特别像自己的女儿。

  等处理完手头上的患者,他报着好奇去诊室外看了一眼:发现自己的妻子带着女儿在外面排队候诊。

  原来女儿在家不小心头被沙发角划除了一个2公分的口子,正等着缝合。

  但是时间不允许他片刻停顿,因为前面还有2个小患儿在等他。

  于是他又回到诊室麻利的开始工作,最后才有空帮女儿清创缝合,缝好后,他来不及安抚还在嘤嘤哭泣的女儿,又转身投入到工作中。

  后来大家都和他开玩笑,说“你这个爸爸当得有点狠啊~~”

  但这位医生朋友却说:“虽然女儿受伤了,但是是轻伤,将心比心,你自己的孩子优先了,别人的孩子就要推迟。”

  3、这位医生,你还记得自己有孩子?

  在医院,有太多狠心的医生爸爸、医生妈妈,他们总是在忙碌着别人家孩子,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在纪录片《人间世2·儿科医生》里,朱月钮是一名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

  镜头记录了她和团队一起熬了4天半,救回了一个10岁小患者的过程,但最后却没有人喊苦喊累。

  面对采访,在谈到女儿的时候,朱月钮忍不住潸然泪下:“我的女儿也10岁了,但是因为太忙无暇顾及她,连她成绩下降,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责怪她。”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在医生面前——

  一边是翻江倒海的生死、一边是自己孩子一去不返的童年。

  医生和家长,他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个。

  03  “育儿先育心”

  孩子健康,一直都是父母和儿科医生最关心的。

  与其互相冲突纠缠,为什么不能共同携手,为孩子健康一致努力呢?

  1、家长育儿先育心,学习基本常识

  既然身为父母,何不学习一些孩子疾病的日常护理?

  有了知识的垫底,才不会在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手足无措。

  例如常见的孩子烧伤,如果你懂得“冲、脱、泡、盖、送”五个基本常识,就不会用一些奇葩偏方造成孩子二次受伤;

  还有当遇到孩子噎食这类紧急来不及送去医院急救的危机时刻,你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能让你救回孩子的命!

  懂得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方法,让孩子少遭点罪的同时,家长们也更淡定从容。

  2、医生——医德为先

  文章开头遇到的家属状告医生推诿的情况,在医院确实会出现:

  孩子在儿科看病,往往是“1+4”、甚至“1+6”的模式(一个小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医生面对家属这阵仗,内心压力真是分分钟彪升。

  于是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在遇到需要神经类、血液类、甚至肿瘤类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时候,有些医生可能会惧于家属压力,出现科室之间推诿的现象,谁都不爱收。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曾说过:“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无以成为医。”

  “德”和“才”都缺一不可,但“德”永远都有放在“才”的前面。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对得起患者的托付,谨记患者之事无小事!

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既来之则安之,家属的信任,是医生们发挥医术最有效的填充力。

  倘若大家多一份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相信儿科医生和家长之间的问题都会一步步迎刃而解。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