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需与麻疹及风疹相鉴别

2009-06-29 14:39:44出处:39健康网育儿频道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幼儿急疹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本病古称“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肤,与气血搏结所致。

  病因与流行病学: 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经为200nm。其核衣壳为163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20面体,其内是由双股DNA组成的核心,核衣壳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无症状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到抗体,出生后4个月时抗体阳性率为25%,11月为76%,5岁时90%,17岁时达98%。本病多见于6~18月小儿,3岁后少见,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7一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发热39一40度,高热早期可能伴有惊厥,病人可有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 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 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等症状,咽部轻度充血,枕部,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体温持续3一5天后骤退,热退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初起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较多,皮疹在1一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或脱屑。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较晚,但无压痛. 在病程中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可达70%-90%.

  诊断依据: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有以下几点:

  1.骤起高热,而其它临床症状较轻。

  2.颈. 枕. 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

  3.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

  4.发病年龄在2岁以内。

  【鉴别诊断】

  (1)麻疹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发疹和发热可同时存在。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咳嗽、结膜充血、流泪、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其他症状。第二臼齿对侧颊黏膜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麻疹的早期诊断依据。麻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颜色更为鲜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癍疹或癍丘疹。皮疹全身分布,可波及手足心。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及脱屑,皮疹出现后3~4天血液中出现抗麻疹病毒抗体,2~4周后抗体滴度最高。患儿一般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出疹前往往有麻疹病人接触史。

  (2)风疹 出疹前已发热6~24小时,高热同时发疹,颈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风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风疹好发于学龄期儿童,有接触史(学校及托幼机构内常有小规模流行),出疹前无发热症状,或仅有轻度发热。皮疹稀疏分布于全身,手足心可有皮疹,个别病例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或脱屑,枕后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发病1周左右可检测到抗风疹病毒IgM抗体。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咳嗽、结膜充血、流泪、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其他症状。第二臼齿对侧颊黏膜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麻疹的早期诊断依据。麻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颜色更为鲜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癍疹或癍丘疹。皮疹全身分布,可波及手足心。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及脱屑,皮疹出现后3~4天血液中出现抗麻疹病毒抗体,2~4周后抗体滴度最高。患儿一般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出疹前往往有麻疹病人接触史。

  (3)药疹 有服药史,末梢血淋巴细胞不高。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