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以下儿童建登记制度 幼儿社会适应力

2013-01-11 11:12:15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证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部:建立留守儿童营养档案

  《意见》对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三优先”要求:“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设施建设”、“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到底就是优先照顾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有学校寄宿、吃好饭、上下学方便。”

  《意见》提出,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农村营养餐和地方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就近走读入学。

  意见指出:登记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意见》要求,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学籍变动情况,登记其父母外出务工、监护人变化的情况,并提高班主任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留守儿童社区服务方面,《意见》要求通过留守儿童之家、托管中心等形式,聘请社会工作者和公益人士参与开展经常性活动;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以全托管或半托管形式照料留守儿童。

  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意见》就如何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提出“四加强”: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加强家校联动组织工作。

  提示:加强幼儿社会适应力

  第一、及时捕捉孩子的社会敏感期

  对于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如以往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理解、不采纳,但到了两岁半,孩子逐渐理解并遵循父母的要求做事情,这说明孩子在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规则相适应。

  第二、创设丰富而适宜的社会性环境

  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如带幼儿到社区,或去亲戚朋友家与更多的小朋友交往,满足孩子交往的需求,让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习协商、谦让、合作等多种社会性技能。

  第三、抓住偶发事件,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

  在社会行为中,会有许多矛盾冲突的事件发生,如孩子与好朋友争抢玩具、因为找不到好朋友而沮丧、因为小鱼死去而伤心落泪。

  家长一定不要盲目替孩子把问题解决掉,而应和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帮助孩子理解、接纳、确立适宜的社会规范,学会解决社会规范性问题的能力,获得移情、利他等社会性技能。

  第四、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中,父母还要为孩子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环境,首先让孩子自己做,不要过多干预,并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