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失陪”严重

2013-07-04 14:05:27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标签:
我要分享

  在即将召开的第65届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大会上,“共情润心”国际合作课题、爱果实教育研究院由于其对中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及提出的父母共情陪伴方案,系统地解决了中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难以实施的困难,该重大成果受到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将代表爱果实教育研究院在大会进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走向研究”专题研讨。

  “共情润心”国际合作课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格雷厄姆教授凯瑟琳∙斯诺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于2008年联合发起的。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协同针对3-6岁儿童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四大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将早期教育中父母陪伴的作用进行科学的界定、解释、测量和描述。

  课题组和爱果实教育研究院对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5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个省市对超过1000个家庭的父母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失陪”严重,主要存在着三个普遍的现象和突出的问题,即 “托付式教育”、“隐性失陪”和“父亲在教育中的缺失”。

  调查中,“托付式教育”是目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无论是上幼儿园、入学还是将来求职,孩子们都经历着或即将经历着“白热化”的竞争。家长们都希望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竞争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调查中绝大部分0-6岁孩子的家长都选择将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为孩子选择琳琅满目的早教项目,例如英语、数学、钢琴等等。家长们认为,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专业的教育人员,比他们自己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但是,家长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孩子很多关键的品质和能力,例如自尊自信、社会适应、情商等意志品质、性格和习惯,只能在家庭中由父母来进行教育,家长们就算花再多钱也没办法将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托付给他人。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另外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隐性失陪”。很多父母虽然每天都在孩子身边,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的父母陪伴。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看动画片,玩IPAD,但是陪着的时候基本不跟孩子互动,就在旁边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有的父母陪着孩子下楼玩,但是就在旁边看着,并不参与孩子的游戏。真正的父母陪伴不是仅仅呆在孩子身边,或者抱着他,而是要跟孩子互动,通过阅读、游戏、探索自然等多种形式丰富孩子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父母陪伴还应该实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亲密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合作分享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还发现,在目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母亲不能取代的。大量的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父亲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性别角色、自信心、抗挫折能力等关键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亲教育对儿童智商的发展也很关键,有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高于其他孩子。要让一个孩子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父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无法取代的。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