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敏:培养孩子积极的意识,做好这3点就够了!

2018-05-18 14:08:49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标签: 培养孩子
我要分享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两个人到医院看病,一个真有病,患上了很严重的肺病,医生给他照了X光,另一个没病,但他有疑心病,总觉得自己患上了重病,非要医生也给他拍个片,医生熬不过他,只好给他也照了。没想到,片子洗出来之后,两人的胸透片在往病历档案里装时弄反了。

  看片子时,有病的人一看自己的病已经好了,顿时感到心情舒畅,每天都过得十分开心,过了一年,到医院复查,病竟然不治而愈。而那位怀疑自己有病的人,本来就疑心重,再看到自己肺部的病灶片子后,心情更加低落了,心理压力非常大,惶惶不可终日,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就因病去世了。

  抛开医患事故不谈,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潜意识作用的重要性,当意识通过潜意识告诉病人自己没病时,潜意识便调动体内的潜能向病灶进攻,以使自己真的没病,结果依靠潜意识的力量战胜了病灶,使病人逐渐恢复。相反,当意识通过潜意识告诉病人自己有病,而且非常严重时,潜意识便会组织身体各部分器官撤退,把病灶引入体内,最终使健康的人变成了病人。

  这说明积极的意识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我们看到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会自言自语一阵,其实这就是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激发人体潜能,获得最佳成绩。同样的道理,对于大脑的潜能开发也一样,如果能够不断地输入积极的意识,让意识通过潜意识对大脑提出要求,潜意识就会调动体内的潜能发挥作用。比如,当你心情不好时,你可以出去散散步,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开心起来。”反复几遍,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真的逐渐晴朗起来了。

  对孩子而言,从小培养他积极的意识对于他的成长、乃至一生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出生后很多知识都是从父母、家庭中获得的,由于每个孩子生长的环境都不同,所以,每个孩子身上的“烙印”也不同,有些孩子就变现得十分积极,有些孩子就变现得十分消极。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些家长从幼儿园把孩子接回家后,都会问一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有些家长会问:“宝贝,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能讲给妈妈听吗?”有些家长则会问:“你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是不是又和谁打架了?”

  很显然,这两类问话反映出家长的不同心态,一个是积极的心态,一个是消极的心态,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是不同的,积极的心态会引导孩子的积极注视,反之,消极心态则会让孩子学会消极关注。

  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儿童会表现出乐观、自信、自尊、有进取心、有责任感,也更容易成功;反之,则由自卑、胆小、依赖、害怕挫折的倾向,甚至出现一些逆反行为。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在未来的社会中,竞争会更加激烈,只有那些自尊、自信、自立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这样的人必须要具备积极的自我意识。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意识呢?

  首先,家长要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

  一些家长平时说话时,很少考虑到孩子在身边,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殊不知,你这种有意无意的言行正是导致孩子消极的罪魁祸首。

  小敏与小俊年龄相仿,又是邻居,平时走动自然多了些。但小敏的妈妈觉得小俊一家人很不好相处,对于小俊家的一些行为也比较反感,比如小俊的妈妈经常会把一些生活垃圾放在楼道里,生出一些怪味,还会把自行车堵在路中央。小敏的妈妈是个爱唠叨的人,她虽然不会直接和小俊家吵,但每次看到楼道口堵着东西,都会回家和老公唠叨,“小俊一家人真是没素质,就是到处丢垃圾,和他们家做邻居真是倒霉啊!”

  时间长了,小敏对小俊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是很好的朋友,现在小俊来小敏家做客,小敏总是爱理不理的,还故意找茬和小俊吵架。小敏的妈妈感到奇怪,就责备女儿说:“小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呢?”小敏干脆地回答:“我才不和没素质的人交朋友呢!”妈妈问:“你怎么能这样说小俊呢?”小敏则反问道:“这不是你说的吗?你每天都会抱怨和他们家做邻居啊!”

  当你经常抱怨邻居时,你的孩子当然也会对邻居产生敌意,所以,我们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还是少在孩子面前唠叨为好。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个人算是暴发户吧,读书不多,但很会做生意,在饭桌上,就大谈现在的社会金钱是多么的重要,上学多么无用,当时他的儿子就坐在一旁,如果哪一天孩子学习不努力了,你在教育他的时候,他会不会用你的话“上学是没用的”来反驳你呢?对于社会上的负面信息,我们要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要教会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总是说话,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小朋友打说话小朋友的手掌一下,并叮嘱一定要狠狠地使劲打。女儿跟我说起这件事时,我很吃惊,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是不应该让孩子会暴力解决问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他们判断对错的标准往往来自成人的一些言行,尤其是老师。

  女儿问我:“那下次再有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说话,我是不是也可以打他的手掌,帮助老师教训他呢?”对于孩子的问话我是这样回答的,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可能是那天小朋友太调皮了,老师有些生气了,所以才那样做,其实你们老师对你们还是很好的,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原谅老师,我相信老师下次肯定不会这样做了。

  事后,我偷偷地给老师打去了电话,和她做了沟通,老师很诚恳地表示了歉意。第二天,老师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给大家道了歉,女儿小小的困惑也得到了解决。

  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积极,他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从现在开始,家长朋友们,就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吧,不要让孩子的积极心态因为你的不当言语而受到影响。

  其次,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他们在6个年纪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并再三叮嘱老师要保守这个秘密,并注意观察这些孩子。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越来越好,就应该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的期望能促进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能促进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孩子的智力发展与潜能开发与家长的关注度是成正比的。现在来审视一下自己,你是经常会对孩子说:“孩子,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还是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真笨,没出息”呢?

  第三,注重内在评价原则。

  赏识孩子,及时表扬孩子,这些观点的积极作用已经被读者熟知,实际上,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外在的赞扬,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多做内在的自我激励。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家长的职责是让孩子既认识到自己优点,也要清楚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并尝试做出改变,取长补短,在自己的进步与改变中,使孩子越来越自信。

  家是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平时要随时随地向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信念,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美好的感觉、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在积极的自我意识下去做事、做人,那么,他的未来一定是成功的,一定是如你期待那般美好。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