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大全

您所在的位置: 育儿 > 育儿专题 > 春联专区

由春联看到的生活的新变化

2011-01-19 出处:pcbaby 作者: 佚名

关键词: 春联 春联大全 2011农历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宝宝

图片来源于太平洋亲子网

  春节的记忆

  春联,是中国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春联上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正如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崔永红所说:“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往往带有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内容。小小的春联,往往折射出了社会的变化。”

  春联的起源

  春联虽然字数不多,却具有诗的韵律。它对仗工整,词藻优美,还展现书法艺术。春联因人而异,富有特色,很多佳句令人回味。但是,春联起源于何时呢?

  我省民俗学者朱世奎说,春联起源于桃符,在宅门两旁悬挂桃木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字,用以驱除恶鬼,保全家平安。真正意义的春联产生于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这也成为有史可据的第一副春联。

  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和桃木板的难觅,也由于人们希望书写更多更美的吉庆话语,到了宋代,民间已将桃木板改为纸质春联,但仍习惯称为“桃符”。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就表现出了当年贴春联的情况。到了明代,经过朱元璋的倡导,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春联一词也被广泛叫开。到了清朝以后,春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在传统的春联中,有许多语言精炼、通俗易懂的对子。如: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这些传统式春联的内涵多为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它着重写对新年的憧憬,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春联风格有了一些变化。新事物、新风尚式春联开始出现。

  时代的烙印

  春联年年写,年年都有一份寄托和祝福。但是,春联上往往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古稀之年的王纯仁老人在大街上挑选春联,关于春联的记忆,老人说,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宁市的一些人家门口贴的多是口号式的春联。“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之类的通用联,简明通俗。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春联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时代,毛主席的诗词,被人们写在春联上,贴在家门口。“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等春联是比较常见的。

  “对联的本质是对立和统一,它是正反的天然组合,上下联要形成强烈对比,它要求对仗,表现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但是,这个时期的对联,往往不再讲究对仗了。长征路上好伴侣,幸福家庭美鸳鸯;革命伴侣感情好,模范夫妻幸福多等对联,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常用的婚联。”王纯仁说。

  青海地方史学者靳育德认为,春联是一种文学形式,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炼和艺术化的反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赞美改革,讴歌开放,春联也越写越有豪情。“万里山河添异彩,千年历史写新篇”“同心同德干四化,群策群力战三春”“开拓路上春丽,改革枝头花繁”等内容往往溶入了西宁市民的生活,改革开放好为主题的春联贴在了家家户户的门上。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不再讳言发财、福禄寿喜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财星高照生意兴,贵客常临利路通;心想事成财源进,家和运转福自来等春联,折射出人们求富心切,横批常常就是恭喜发财。对联多用红纸金字,金光闪闪煞是好看,只是发财、赚钱之类的内容有些单调,难免落入俗套。”靳育德说。

  如今的春联,从格式对仗工整、文字精炼等方面都可看出它继承了传统,然而又不缺乏新意,紧跟时代,内容健康向上,摆脱了政治口号的束缚,并充分体现出新年的喜气,有一些市民还自己撰写春联。

全文浏览>>(共计2页)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春联大全

太平洋亲子网育儿频道春联专区,你们专有的春节大全,包括羊年春联,五字春联,六字春联,搞笑春联,2015年春节等,让你们对春联有更深刻的了解。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