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2008-03-31 15:34:44出处:太平洋亲子博客作者: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

我要分享

  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世界

  (一)儿童的想象世界

  在儿童世界的舞台上,想象是不变的主题,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尤其如此。依托在一定载体上的、不加限制的想象使儿童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大和延伸,以创新、替代、颠倒等方式使情感得以宣泄和补偿,由此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游戏的功能。作为反映儿童世界的文学作品,更是以想象作为其显著特征之一,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则能够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构思出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在那里,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变为可能,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作者通过为儿童提供丰富、新颖、怪诞的意象,进而为儿童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使儿童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下以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佐佐木牧的《胡萝卜火箭》为例进行阐明。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在《胡萝卜火箭》中,作者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将日常生活用品加上想象的色彩,使平常无奇,甚至在成人已是熟视无睹的物品增添了无穷童趣,不啻为一个儿童的游戏世界。如“酸奶的瓶子,是汽车;妈妈的子,是汽艇;爷爷的眼睛,是自行车;切成一片片的蜂蜜糕,变成轻轨车;洗脸盆呢,是小船;啤酒罐呢,是火车!彩色铅笔,变成了木筏;棒球呀,飞机;茶壶呢,是直升机!屋子里的盆栽,可以变成热气球。烟灰缸呀,可以做成飞天大圆盘!哎,胡萝卜呢?想一想……是我们的火箭!”

  儿童在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启发下,或许真的会拿洗脸盆当成小船去游戏,把酸奶瓶子当汽车,更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将身边的更多物品想象成更多的角色转换;成人在这样的文学作品启发下,也能够从另一思路寻求儿童的思维,进一步了解儿童世界的游戏本质。

  然而,充满童趣的想象是对儿童游戏世界的描摹,而对想象的感悟是连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桥梁。而更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体现了这种想象与现实的过渡与融合。

  (二)儿童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

  儿童在想象世界中可以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但同时也应当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实现正向、积极的融合。儿童文学作品应当重视儿童的客观生活世界,根植于儿童生活的土壤,从中发现、发掘儿童特有的行为、动作、兴趣、喜好、思想和感情,既能体现游戏性,又可增强现实感,为儿童纯粹的游戏世界找到出口。

  在语言研究专家周兢老师撰写的作品《啊哈!幼儿园》中,作者将这两个世界的衔接做了微妙而又自然的处理。如“你想过要这样上幼儿园吗?早晨,大吊车把你从被窝里拎起来,老虎给你穿衣服,海豚帮你洗脸!其实呢,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每天闹钟一响,我就要按时起床:妈妈帮我穿好衣服,爸爸和我一起刷牙洗脸。不过,我们都很少迟到喔!”又如,“你想过要这样上幼儿园吗?乘坐巫婆的飞行毯上幼儿园;躲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上幼儿园;要不然,就坐着狗熊的杂技车上幼儿园!其实呢,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这样平平常常地上幼儿园——不过呢,我们都很快乐!”作者在前半段,从儿童的思维出发设置了光怪陆离的景象,让生活中的平常时刻在想象中变得熠熠生辉,使儿童在经历这些熟悉瞬间时如同游戏,更加有滋有味;而中间的一个“其实呢”,将读者的思维从难以想象的游戏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蒙太奇式地展现了现实场景中同样美好的画面。在第一与第二人称的自然转换中,将儿童的想象放出又收回,建立起了游戏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使得成人得以走入儿童的游戏世界中去观感,同时又能将儿童的缥缈的想象世界找到现实的稳固依托。

  但即使如此,儿童与成人世界并不是很容易能达成理解和沟通。通常情况下,由于儿童世界中浓重的游戏性和成人世界中显著的现实性以及成人的权威,两者之间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进入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博客

PCbaby向你推荐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